“打麻藥時像被螞蟻咬了一下”“針頭扎進眼皮的瞬間,我差點從手術臺上彈起來”——同樣是割雙眼皮,關于麻醉疼痛的描述卻天差地別。據(jù)臨床統(tǒng)計,約70%的疼痛投訴源于麻醉操作不當,而非手術本身。麻藥究竟該打在哪里?如何讓那幾針的體驗更可控?今天從醫(yī)學實操角度,揭示眼皮麻醉的真相。
一、麻藥注射的核心靶點:三層組織與三個關鍵位點
雙眼皮麻醉絕非簡單“往眼皮扎一針”,精準分層注射才能平衡效果與安全:
-
1.皮下淺層注射(抵御表皮切割痛)
在畫線設計的雙眼皮褶皺處,將0.3-0.5ml麻藥注入真皮層與眼輪匝肌之間。此層麻醉可阻斷皮膚感覺神經末梢,減輕切開時的銳痛感。若注射過淺,可能導致表皮蒼白缺血;過深則影響藥效擴散。
-
2.眶隔前注射(麻痹肌肉與脂肪處理痛)
針對需去除脂肪的腫眼泡人群,麻藥需穿透眼輪匝肌,抵達眶隔膜表面。此層麻醉抑制肌肉收縮痛,并在分離眶隔、修剪脂肪時提供深度鎮(zhèn)痛。此處血管豐富,注射過快易引發(fā)血腫。
-
3.提肌腱膜浸潤(消除牽拉性不適)
全切手術中調整提肌時,患者常感到深層牽拉痛。在瞼板上緣(距睫毛8-10mm處)追加0.2ml麻藥,可阻斷支配提肌的動眼神經分支。此步是避免術中突然疼痛的關鍵。
技術紅線:單側眼皮麻藥總量≤2ml,超量可能導致壓迫性視神經損傷。
二、疼痛差異的真相:三類操作決定體驗天壤之別
為何有人覺得“像蚊子?!?,有人卻“痛到流淚”?核心在于技術細節(jié):
-
1.針頭直徑的隱形博弈
-
30G超細針(直徑0.3mm)進針痛感輕微,但藥液推注慢,易致局部腫脹;
-
27G常規(guī)針(直徑0.4mm)推藥迅速,但穿刺瞬間痛感更明顯。前沿機構采用34G微導管(直徑0.2mm),結合計算機控速推注,可將痛感降低60%。
-
-
2.推注速度的致命影響
組織擴張速度>0.1ml/秒時,壓力激增引發(fā)劇痛。經驗醫(yī)生會:
-
先注0.1ml形成“麻藥丘”,再緩慢推進;
-
采用含腎上腺素的利多卡因(濃度0.5%),收縮血管減少腫脹痛。
-
-
3.順序設計的科學邏輯
錯誤操作:直接從內眥(痛覺*敏感區(qū))進針,痛感飆升;
正確順序:
① 外眥進針(痛閾較高)→ ② 沿畫線向中部推進 → ③ *后處理內眥。
90%的痛感集中在第一針,后續(xù)穿刺因神經阻滯已減弱。
三、特殊人群的麻醉方案:三類人需定制策略
-
1.瘢痕體質者:避開表皮注射
此類人群真皮層注射易誘發(fā)增生。改用:
-
結膜內路注射:翻開上瞼從內側黏膜進針,藥液彌散至瞼板前;
-
配合曲安奈德混懸液:混入麻藥抑制纖維母細胞活性。
-
-
2.高血壓/糖尿病患者:嚴控腎上腺素
常規(guī)麻藥含1:10萬腎上腺素(收縮血管延時效),但可能引發(fā):
-
血壓驟升>20mmHg(發(fā)生率達35%);
-
末梢血管痙攣影響愈合。
替代方案:用純利多卡因+術中電凝止血,術后加壓時間延長50%。
-
-
3.二次修復者:神經阻滯優(yōu)先
因瘢痕粘連導致局部麻醉效果差,需在眶上孔(眉弓內側)追加神經阻滯:
-
注入0.8ml藥液阻斷眶上神經;
-
聯(lián)合顴面神經阻滯,覆蓋外眥區(qū)感覺。
-
四、麻醉安全指南:術前術后關鍵動作
-
1.術前48小時“三停三查”
-
停阿司匹林/活血補劑(防血腫);
-
停隱形眼鏡(防角膜刺激);
-
查凝血四項、血壓、空腹血糖(高血壓患者收縮壓需<160mmHg)。
-
-
2.術中疼痛的應急方案
若麻醉中突發(fā)劇痛,立即:
-
暫停推注,等待30秒再緩慢推進;
-
切換注射點,避免同一區(qū)域反復穿刺;
-
追加0.1ml堿化利多卡因(pH值7.4),中和酸性灼痛。
-
-
3.術后72小時疼痛管理
-
麻醉消退后(約術后3小時),冰敷10分鐘/次(間隔2小時);
-
口服塞來昔布(非甾體抗炎藥)而非阿片類,避免惡心嘔吐影響傷口;
-
若72小時后仍持續(xù)跳痛,需排除眶隔內血腫壓迫。
-
費用透明提示:
-
基礎局部麻醉費:含在手術總價中(埋線術4000-8000元,全切術6000-15000元);
-
升級方案:計算機控速注射+34G針頭(加收800-1500元),適合痛覺敏感者;
-
高危人群麻醉監(jiān)護:心電監(jiān)測+麻醉醫(yī)師值守(加收2000-3000元)。
*后叮囑:麻藥注射的精準度,往往比雙眼皮設計更能預示手術體驗。若您有青光眼病史(麻藥可能短暫升高眼壓),或曾經歷麻醉不良反應,優(yōu)先在面診時主動出示病歷。記住——真正成熟的變美,從坦誠溝通開始,而非盲目忍耐疼痛。